联 系 人:吉恩特客服
手 机:136-0866-9917(微信同号)
地 址: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火炬创业园
中国目前约有2.7亿人患有高血压,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5.2%,而且随着年龄升高,患病率也显著增高。更糟糕的是,中国高血压控制率只有16.8%,10个高血压患者8个没控制好。
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,包括不可改变的因素,如年龄、高血压家族史,以及可改变的因素,如高钠低钾饮食、缺乏身体活动、过量饮酒、长期精神紧张等。
近年来大气污染与高血压的关系也备受关注。有研究显示,暴露于PM2.5、PM10、二氧化硫和臭氧等污染物中,均伴随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。
高血压是可以预防、可以控制的,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年)》建议,18岁及以上成年人应定期自我监测血压,关注血压变化,控制危险因素。
血压正常者(90-139mmHg/60-89mmHg)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;血压为正常高值者(120-139mmHg/80-89mmHg)应经常测量血压,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。
测量血压时应做到安静放松,去除可能有影响的因素(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、饮咖啡或茶等,排空膀胱),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。测血压时应坐着,双脚平放于地面,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,不说话。
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,除药物外,还可采取健康生活方式,以消除不利于血压的行为和习惯。
健康生活方式有“六部曲”,可以用两句顺口溜来总结:“限盐减重多运动,戒烟限酒心态平”。具体内容如下:
减少钠盐摄入,增加钾摄入
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(1啤酒瓶盖,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皮垫后水平装满可盛6克食盐),注意隐性盐的摄入(如咸菜、鸡精、酱油等)。做好限盐,预计可以使收缩压下降2mmHg-8mmHg。
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以及高血压的发病风险,适度减少钠盐摄入可有效降低血压。中国居民膳食中75.8%的钠来自于家庭烹饪用盐,其次为高盐调味品。随着饮食模式的改变,加工食品中的钠盐也将成为重要的钠盐摄入途径。
应采取各种措施,***钠盐摄入量。包括减少烹调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(包括味精、酱油);避免或减少含钠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,如咸菜、火腿、各类炒货和腌制品;在烹调时尽可能使用定量盐勺,以起到警示的作用。
增加膳食中钾摄入量可降低血压。可增加富钾食物(如新鲜蔬菜、水果和豆类)摄入量;肾功能良好者可选择低钠富钾替代盐。不建议服用钾补充剂(包括药物)来降低血压。肾功能不全者补钾前应咨询医生。
控制体重
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(BMI:18.5 kg/m2 -23.9 kg/m2;男性腰围<90厘米,女性<85厘米)。体重减轻10公斤,预计可以使收缩压下降5mmHg-20mmHg。
日常生活中要控制能量摄入,并增加体力活动。饮食以水果、蔬菜、低脂奶制品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、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;在饮食平衡基础上,减少每日总热量摄入,控制高热量食物(高脂肪食物、含糖饮料和酒类等)摄入,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;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、减少久坐时间。
此外,行为疗法,如建立节食意识、制定用餐计划、记录摄入食物种类和重量、计算热量等,对减轻体重也有一定帮助。
对特殊人群,如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,应视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减重措施。减重计划应长期坚持,速度因人而异,不可急于求成。
规律运动
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,规律运动预计可以使收缩压下降4mmHg-9mmHg。
队列研究发现,高血压患者定期运动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。非高血压人群(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)或高血压患者(为了降低血压),除日常生活活动外,建议每周4-7天,每天累计30-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步行、慢跑、骑自行车、游泳等)。
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、阻抗和伸展等。以有氧运动为主,无氧运动作为补充。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,中等强度运动为能达到***大心率【***大心率(次/分钟)=220-年龄】的60%-70%的运动。高血压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。
戒烟
科学戒烟,避免被动吸烟。吸烟是一种不健康行为,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。被动吸烟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。戒烟虽不能降低血压,但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。
***饮酒,***好是戒酒
没有饮酒习惯的人不要饮酒;有饮酒习惯的人,应减少饮酒量,并***好是戒酒。饮酒会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,且其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,***饮酒***好是戒酒,可使血压降低。
高血压患者不应饮酒。如果不得不饮酒,则应少量并选择低度酒,避免饮用高度烈性酒。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g,女性不超过15g;每周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140g,女性不超过80g。白酒、葡萄酒、啤酒摄入量分别少于50ml、100ml、300ml。
减轻精神压力,保持心情愉悦
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。精神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病态心理,如抑郁症、焦虑症、A型性格、社会孤立和缺乏社会支持等。
高血压患者应进行压力管理,进行个体化认知行为干预,必要情况下可采取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缓解焦虑和精神压力。也可以到***医疗机构就诊,避免由于精神压力导致的血压波动。
总之,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,其预防和控制,需要综合性的措施。